当前位置 > 首页 > 三大建设 > 队伍建设

云雾中的守护神

  • 来源:绿春长安网  
  • 发布时间:023-01-11
  • 浏览次数:68

1.jpg

“云在头上飘,雾在腰际绕,五里不同天,日日如四季。”

秋分时节,沿滇南陡峭蜿蜒的盘山路向海拔2000米的平河通道挺近,就如盘旋攀升在与世隔绝的天境。

透过苍茫的原始森林仰望山巅,傲然驻守的平河通道在层层云雾之中若隐若现。在通道值守六年有余的金水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平河分站执勤队队长李振奎这样说道,“驻地的老百姓称我们是‘雾中守护神’”。

云雾婀娜多姿,但每年“光顾”300天以上的时间,给移民管理警察带来了难以想象的考验。

2.jpg

4.jpg

雾海中的国门

从站部出发,车行不到半山,大雾便把上山的路遮住了,一道道急转弯让人头晕目眩,越来越浓密的雾气钻进车窗、渗入眼帘。10公里上山路有100多道弯,其中半数以上都是大于90度的大转弯,修通水泥路之前坡陡石滑,路面被雨水冲刷得千沟万壑,车辆下山必须要带一名同志,专门负责帮助观察路况,把拦在路上的落石和树枝清理掉。

穿过茫茫雾海,辗转抵达山顶营区。正在训练的移民管理警察眉毛沾着雾水,睫毛挂着水滴,头发则像淋过雨。

绵长不散的潮气,让风湿性关节炎悄悄撕咬着民辅警的身体,也侵蚀着金属器具。线路、电缆容易短路,电机极易烧坏,停电断网已是家常便饭,民辅警们练就了一身电路抢修的本领。

分站执勤队教导员杨林半开玩笑地说:“山顶营区不仅是‘不毛之地’,更是‘长毛之地’。”

此言非虚,通道每年有9个月被浓雾笼罩,寒湿气候造就了山上独特景观,通道的战友们也曾尝试在那里搞养殖,起初,养的猪半年不到就全部趴在猪圈起不来了,山下请来兽医也无济于事,最终都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在淡雾季节养鸡,可如影随形的潮湿空气让鸡掉光了毛,出现“杀鸡不用开水烫”的现象

3.jpg

6.jpg

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走进民警宿舍,每张床上都铺着厚厚的防潮垫,但被褥摸起来好像能挤出水,贴着墙角的褥子上泛着霉点,晾衣房里挂了半个月的衣服还满是湿气。

吸饱了水汽的浓雾将营房地面和墙壁涂抹得湿乎乎、水汪汪,楼道成为“禁跑区”。民辅警们在山顶打篮球,浓雾中传球靠喊、投篮靠蒙,看不清球、认不准人,篮球蹦出了营区,跳下了山,捡球就成为“5公里越野”。

云雾缠绕,也引来了避雷针都无法抵挡的雷电。去年6月的一天,正值通道正常换勤时间,一阵顶空雷陡然炸响,电火花“噼里啪啦”闪烁,门前一棵大树瞬间被劈倒,两名刚招录的辅警无意目睹了这一幕,迟迟没有缓过神。

7月正是平河雨季,连日的降雨,山体土质被雨水浸泡得松软,塌方将通道的“运输线”斩断。民辅警们清土挖道,用了整整一个礼拜的时间才打通道路。衣服洗了干不了,所有人的作训服都成了可以立正的“泥盔甲”,每名民辅警厚厚的老茧犹如“奖牌”刻在了手掌上……

5.jpg

7.jpg

别有一番滋味的巡逻路

大雾浓厚的夜晚,雾稠如粥,能见度不足一米,不时有鸟撞玻璃窗。大家小心翼翼地走在巡逻路线上,前一名刚说完这里有个泥潭,后面还没反应过来就踏了进去,雾水仿佛在大家身上撒满了银珠,手电筒照过去晶莹剔透,时间一久水珠聚成一股,流入袖口,掉进靴中,寒气一来,令人直打寒战。

巡界碑,是这里移民管理警察的日常工作,可联通界碑之间的路却百般艰难,穿梭在高山密林之中,宛如地理书上的奇特异貌照进现实,在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余,移民管理警察行走在这如画的意境中,却丝毫不敢懈怠。

脚下的石头如同挂在山体之中,“危如累卵”形容十分恰当了,不到山顶前,大家从不敢停下脚步,哪怕驻足欣赏下周围的风景也是一种奢侈,刚入警的胡筠淇,第一次参加巡逻便吃了不少苦头,小心翼翼地跟在老同志身后的他,抱着试试的心理走进一段小路,泥潭不一会就没过他的鞋子,事实上,界碑之间的路是民辅警们不断探索出来的,最终走出来的最佳路线,老同志身上每一道伤疤都有一段惊险的巡逻故事,而守护好祖国的边疆,他们毫无怨言。

陡峭崎岖的生死之路、云雾缭绕的山顶通道、大山深处的坚毅背影、大雾弥漫中的巡逻身影,移民管理警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换回了边境的和谐稳定。他们自信的笑容与大自然的风光交相呼应,艰苦的工作条件,锤炼出坚毅的理想信念,看似平凡的工作折射出的是平凡中的非凡。

(来源:绿春县融媒体中心)

 


分享: